|
没有好好练过书法的人很少知道什么叫中锋用笔.我觉得中锋用笔的确是书法,国画的用笔精髓.明白了中锋用笔,才明白什么叫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明白了中锋用笔,也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在针灸时,那么长而软的银针在手法老辣的老中医手中能轻易的插入病人的体内而不觉得疼.
明白了中锋用笔,也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在武术格斗中,为什么同样的两柄刀,在不同的人手上使出来可以削铁如泥,而别人却似乎连在敌人身上砍出的刀口都不大
明白了中锋用笔,甚至可以明白古人的"柳叶飞花亦可伤人"的道理
中锋用笔,这是一个很古老、很流行的话题,几乎在每个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过类似的论述。我国古代书论中所说的“椎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就是强调中锋用笔,我国现代最有成就的几个大书法家都强调过中锋用笔:王蘧常先生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贵,又在用锋,用锋之要,则在中锋”。沈尹默先生则更进一步的强调说:“用笔之妙,无非笔笔中锋”,而白蕉先生则把中锋用笔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说:“用笔讲用中锋,是书法之宪法,是用笔之根本大法”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尤其我们老年朋友)却不能熟练的掌握或者没有下功夫去掌握中锋用笔,原因很简单,第一、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钢笔写字,而钢笔管与纸的角度是倾斜的,把这种写字的方法带到毛笔上,就成了偏锋:第二,初学写毛笔字的人,用偏锋比较轻松,既不会遮挡视线,又能使笔毫顺当,容易运行;而中锋难度大,不容易掌握,由于力不从心,只能依醉而醉。
所谓中锋用笔,就是在书写时,应该使笔锋随时和纸平面保持垂直,笔尖时刻保持在线条的中心部位,如蔡邕所说的“令笔尖在点画中行”,在宣纸上,墨迹向两边渗透的宽度相同,这样的笔画看起来有立体感,对着光线看,笔画的色调保持一致,不会出现有的地方谈,有的地方浓的感觉,线条厚实,凝练,有力透纸背的感觉,这就是高质量的线条。如果使用了偏锋,比如写横画,那么出现的情况就肯定是线条上部边沿厚实,下部边沿单薄,形成扁笔,这种线条质量低劣。如清人笪重光所说的“能运用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端在于此。
中锋用笔,在运笔时,还须有一定的技巧,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 的观点,这六个字高度的概括了书写的全部用笔技巧。就是说,入笔时用逆锋,中间的运笔阶段涩行,笔画的末端收笔时使用回锋。这样行笔有什么好处呢?说白了,就是使线条更厚实,内涵更丰富,同时使笔锋在运行中得到不断的调整。我们知道,笔锋是锥形的,如果起笔不运用逆锋,那么,线条的起端也就成了锥形,这就需要要通过回转的办法把线条的起端处理圆润;在中间运行过程中,笔锋不能象台球运行的轨迹一样,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微小左右,上下摆动,笔锋前进的方式也不是勇往直前,而是进三步,退一步,作巡回式前进,(当然这种巡回是很微小的,通过书写者的手指感觉的,或是从写好的作品中感觉到的,旁边观看的人不一定能很仔细的观察到)使墨汁在一定范围内反复堆积,体现立体感,这就是涩行。这种效果也就是古人说的“屋漏痕”。当笔运行到了线条的尾端,如果自然收笔,则线条末端露锋,露锋出现在直画上还说得过去,出现在横画上就很庸俗,因而,须用回锋的方法法把线条末端处理成藏锋的效果。回锋收笔的第二个作用是把笔锋调整好。我们知道,当笔锋运行到线条末尾时,笔锋已经朝后边偏倒了,通过回锋的过程,又把笔锋调整端正,为书写下一笔作好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