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之行有感之二:九间棚的故事
这次平邑之行除参加助学活动之外,还想去趟九间棚,看看满山遍野的万亩梨花,领略一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沂蒙山的九间棚精神”4月10日,我们一行五人驱车从平邑县城出发沿去临沂方向行进四十多公里到了地方镇,看见了民族英雄左宝贵的铜像雕塑,然后沿公路右转向西南方向行驶约十五公里,就到了九间棚风景区(景区门票30元/人)。 九间棚村坐落在山东平邑县地方镇东南部的天宝山区海拔640米的龙顶山上,四面悬崖,山高涧陡,在村西悬崖上的山坳里,有一向阳的天然大石棚,长30米,宽10余米,这就是九间棚族人祖先的居住地。相传清乾隆六年(约1741年),姓刘夫妇逃荒来到此处,见棚内可以栖身,且棚东有一眼山泉可以饮水,四周有野果可以充饥,便撂下挑子,拿出简陋的家当,住了下来。从此石棚当屋,石板当床,男耕女织,繁衍后代,后来人口多了,便用石块隔成9间,故名九间棚。直到1963年,最后一户才从石棚搬出。后来此棚当过办公室、当过学校,文革时遭到破坏。现在看到的石棚旧址是9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以九间棚为题拍制《沂蒙山人》电影时改造的道具。 九间棚我前几天也去了也拍了一些照片,不妨也让大家看看 看图片 看图片 速度太慢,让俺插了两杠子! 看图片 八十年代以前,全村没有一块像样的土地,大小3100块山岭薄地总共才112亩,分布在23道山梁上。无路、缺水、没电,村民上山下山只有一条细若游丝的羊肠小道,买了自行车,根本推不上山,运输东西只能肩挑人抬,谁家的猪要卖了,只能由4个棒小伙用门板抬下山。逢上旱天,几近干渴的山泉连人畜用水都不能保证,村民每每因抢水而打斗在一起,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1983年,全村54户187人,人均收入还不到180元。因为村子穷,条件差,村里的姑娘很小就嫁出去,山下的姑娘很少能嫁到山上来,当时村里20个到了结婚年龄的男青年,还有13个没找上媳妇,山高、谷深、涧陡,长期缺水、无路、无电,村民受尽了贫穷的气。 “不能再这样穷下去了!”刘嘉坤的话震撼了全村老少爷们的心,刘嘉坤,这位铁铮铮的沂蒙汉子,偏偏不信这个邪。自1984年秋起,他带领全村9名党员和群众,靠着“不怕吃苦、不甘受气”的精神,架电、修路、引水、植树,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彻底改变了贫困恶劣的自然面貌,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五年间,他们共自筹资金23万元,投工10万个,先后架设了输电线路6000米,修建盘山公路和环山路16公里、扬水站3座、蓄水池38个、石渠3500米,治山整地450亩,栽植果树2万多株、水土保持林木8万多株,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管。彻底改变了该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俺村是公路入云端,水渠绕山转,家家自来水,林果栽满山,户户电灯亮,人人笑开颜呐。”九间棚成了全国艰苦创业、扶贫开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