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武大郎
在我国说起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卫运河左岸的清河县更有着特殊的影响,因为书中的三个主人公:武松、武大郎、潘金莲都是清河县人,关于他们的许多故事书中虽然没有,但在清河民间却广为流传。据专家考证:“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丧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与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公之夫人潘氏(今清河县黄金庄村),名门淑媛。八世祖官于贝州甘陵郡”(今清河县)。据传潘金莲乃大家闺秀,贤妻良母,因潘武两家是老亲戚,多年以来武潘两家不结儿女亲,这在当地已成为一条族规。
传说中的武大郎并不像《水浒传》上写的那样窝囊猥琐没出息,皆因施耐庵老先生“误听误传,以讹传讹”将武、潘形象丑化。
清河县城东有个村庄叫武家那。武家那的老乡说:俺武家的祖辈武老大,是明朝的清官,做阳谷知县;武老大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长得人高马大,少年得志,中了进士;武老大做知县,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为民办了好多好事……。
和武家那村挨村、地挨地,有个黄金庄,黄金庄有个大家闺秀潘金莲,她并非是潘裁缝的女儿。武家那和黄金庄的父老说,潘金莲长得浓眉大眼,百里挑一,且知书达理,聪明贤惠。潘金莲和武老大成亲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潘金莲劝武老大,做官要做个清官;武老大敬重潘金莲,逢事和潘金莲商量。武家后人称她为“老祖奶奶”。
据说武大是明初阳谷知县。据黄金庄潘氏后人讲,潘金莲也的确有其人。清河县的同志介绍,武大郎墓为青砖垒造,1946年掘墓时发现一口楠木棺,两具骨殖。武大郎骨殖高大,推算生前身高有一米八左右。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武家族后人立的护墓碑,现存县文化馆。
在清河县民间流传较广,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另一种形象:明朝时,清河县孔宋庄出了个武大郎,他从小就跟着一位好友挥毫武枪,学文习武。这位好友文武双全,与大郎情同手足,教的认真,学的用功,武大郎在这位好友的帮助下,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做了县官,他的这位好友却不走运,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最后落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好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告别了妻儿老小,去了阳谷县找武大郎,想求个一官半职。
武大郎看到好友衣衫褴缕,面黄肌瘦的样子,心里很难过,话间知道了来意,武大郎何曾不想帮他一把,让他出人头地,风光一世,可是武大郎也最了解这位好友,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弱点,为了上对朝廷下对百姓负责,并没给他官做,只是陪伴他好吃好喝地住下。由于公务繁忙,武大郎不能天天陪伴这位好友,就让手下人代办。这位好友住了很长时间,武大郎也不给他官做,不由心生怒气,暗暗骂道:“武大郎真不是个好东西!当了官就忘恩负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唉!”一气之下,竟不辞而别。并编了许多故事污蔑谩骂武大郎。没想到,当他回到村里后,却发现自己的家里大变了样,原来武大郎早派人用个人的积蓄。给他家盖了新房子,并给了他家里许多银两。这位朋友真是后悔莫及,可是已经晚了,他编的那些故事在民间已流传开来,以至施老先生误听误传把武、潘形象丑化并写进了《水浒传》,使武、潘二人蒙冤至今,如果是现在,告他个诽谤罪,怕是施老先生和那位好友也吃罪不起吧。
据史料考证,确有武植为县令的记载。据阳谷人说,武大郎是知县而不是卖炊饼的。并说,阳谷城西门外,还曾经留过武家的后代。史料记载与清河的传说基本吻合。
在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文人学者到清河追踪访迹,调查考证。1994年,《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为《水浒传》中人物武大郎平反的文章,很快被多家媒体转播转载,后来央视名嘴敬一丹等中央和地方许多媒体的记者纷纷来到清河进行采访。一些作家还相继写出有关三个人物的文章和作品,东北作家孙峻然的长篇小说《武潘千古沉怨之谜》,河北作家许超写的《武大郎传奇》等一大批文学作品,在清河县荡起了层层波澜。最近,清河县本土作家戴恩辰创作了以清河县流传的有关故事和史料改编的古装剧《武大郎正传》由山东德州京剧团排演,并将参加今年的山东省艺术节。
施耐庵的后裔,河北威县的施胜辰曾赴武家那作画十六幅并配诗文以道:“施家欠债施家还”之歉疚。
其中武县令画像的配诗为: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曰:
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 武大郎可以沉冤得雪了,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