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 发表于 2010-6-4 07:29:39

李子勋也无能为力的现状--整个中国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

李子勋也无能为力的现状--整个中国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院?转帖

分类: 心理知识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央视《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特邀心理专家之一,《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
      孩子初升高,侥幸考上省重点。太太意犹未足,认为孩子本来可以百尺竿头,之所以不能更进一步,考进最好的中学比如华师附中,责任全在我——都是我一直纵容孩子的懒散。

      于是孩子初中毕业时,太太专门安排了一个饭局,美其名曰同学告别会,实际上只是请来几个同学家长——几个尖子生家长;酒过三巡,我才明白她是要给我上课。不吃这餐饭,我现在都还懵懵懂懂,这餐饭吃完,我算大开眼界了,原来尖子生都是这样炼成的呀。整个初中期间,当家长尤其是当妈妈的,基本上就没正经事儿可干,都做孩子的全陪了。给孩子每天送饭送菜;周末陪孩子上这个辅导班那个辅导班;每年寒暑假放假之前,都要挖空心思到处打听哪门课哪个老师办的辅导班最好,然后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塞进去。甚至自己跟着上课,孩子坐前排,自己坐后排,这样既可以监督孩子,也可以监督老师。

  这么一来,孩子就跟职业运动员差不多了。几乎每个所谓尖子生的背后,都跟着一个专业团队,专职做生活服务,以及战略战术研究,情报搜集和分析。相形之下,我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流浪猫,学习上我基本不管,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信任孩子,但实际上是听任孩子只身迎战一个一个疯狂的狼群。

还好,孩子还没有败下阵来。但我并不想吸取什么教训,高中两年,我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不太管。据说但凡省重点,现在都被家长包围了——他们在附近居民区租下房子,一家老小都住进来,专门陪孩子读书。但我的孩子,还是每天起早摸黑赶公车,中间还要转车。我儿子的同班同学,现在都没有休闲,甚至上厕所手中都攥着书。但我儿子至少每天一次篮球照打。我儿子有个同班同学,全年级排名第四,考北大清华肯定有如探囊取物。但前提是,他父母对他的时间控制精确到每一个小时。只要有一个小时孩子成了断线风筝,父母都会惊惊惶惶,不停地电话寻人,直到孩子重新回到书桌前,心里才算一块石头落地。

  竞技如此白热化,投入少一丁点,名次就会后退大半截。所以孩子的年级排名,一直徘徊在100到200名之间。很有几个老师,很多次语重心长地给我说,孩子其实大有潜力的,这样子可惜了。我都只是笑笑。我的考虑很简单,成绩是不是最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别拼出精神病。成绩最好,精神不正常又有何益?美国爱荷华大学两次震惊世界的凶杀案,凶手不都是从咱中国去的尖子生吗?我访问美国期间,翻译也多次谈到,北大清华好几个留美生,虽然专业上一直很优秀,但由于精神原因,最终都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要么进大牢,要么进精神病院。
  
       在我看来,毋宁说,整个中国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院。如果说运动员是牺牲身体健康来换取奖牌,那么尖子生不仅是牺牲身体健康,更兼牺牲心理健康。他们往往以心理残疾为代价来换取所谓优质学位。又岂止尖子生才是牺牲品,数量更为庞大的差生群体,他们一直在公开的歧视中生活,没有起码的尊严,没有起码的自信,他们比之尖子生更悲剧。

  这其实是说,无论尖子生,还是所谓差生,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他们都是千疮百孔。这种情况下,或许只有中庸之道,才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基于这个思路,一直以来,我都反对给孩子设定一个最高目标,而只主张给孩子划定一条底线。不求孩子跑在最前面,但求孩子别从底线上掉下来。我以为只有这样做去,孩子身体上心理上的代价才可能小一些,才是对孩子最大限度的保护。

  但是,我们的社会却不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的教育更不是这样设计的。像我这样来培养孩子,孩子就只能做一个普通人,而在中国做一个普通人实在太难了。我们没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来为普通人服务,除非你有警车开道,否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的交通肯定大成问题。我们也没有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来为普通人服务,除非你有特权或者特别有钱可以享受最尖端的医疗服务,否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看病也肯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的整个社会体系、教育体系不是均衡的网状结构,而是典型的金字塔,越往下机会越少,越往下资源越少。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削尖了脑袋往上钻,必须让自己成为人上人。不是人上人就会是人下人,这种风险让每个人都不寒而栗。

  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那么恐惧,那么浮躁。就好像背后有一个无形的血盆大口等着,谁落到后面谁就会被吃掉,我们只好没完没了地你追我赶,甚至不惜彼此践踏。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深知做普通人的艰难。所以,我既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付出巨大代价去做尖子生,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像我这样的普通人。

  我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让我的孩子乘桴浮于海,彻底退出竞技。只有彻底退出竞技,你才有资格不服从它的一整套规则,才可以不受它的摆布。

  这其实更辛苦,乘桴浮于海的经济代价,不是工薪阶层能够承受的。但我宁愿多熬夜,孩子也宁愿课余多打工。

  退出竞技之后,孩子终于可以学学如何做菜,如何洗衣了;终于可以开始长途旅行了。这些其实是我早就想安排的。我对我的孩子其实有过很多安排,我想让他去武术学校学拳击,去急救中心学救生,去体育馆学游泳,去孤儿学校做义工。总之我认为我的孩子需要全方位的基础知识,尤其需要学习与人相处、与社会融合。但是,所有这些安排都只能是纸上画饼,而又与学校教育绝缘。当我有机会出访美国和俄国,在剧院看到家长们带着三三两两的孩子一起看芭蕾舞,在美术馆看到老师们给成群结队的孩子讲解原版世界名画,我的感受非常复杂,既羡慕,又绝望:这才是人的教育,爱的教育。可人的教育、爱的教育的春风阳光,什么时候才能普降到我们中国孩子的身上呢?

  只是因为我的孩子即将乘桴浮于海,我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家长、那么多的孩子都在用脚投票,用这样的选择来抗议中国的教育。这样乘桴浮于海的孩子,应该每年不下10万之众吧。按每人每年消费15万计算,那么我们国家一年流失的教育投资就在150亿元左右。这种经济上的账,尤其是人心上的账,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人算过?

       ——原载昨天《南方周末》,发表时有删节

紫藤花开 发表于 2010-6-4 08:11:19

沙发坐着慢慢学习

晨睿 发表于 2010-6-4 08:27:06

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一个普通百姓随时会变成精神病人。

教育,无非就是将各种奇形怪状的脑袋修理成方方正正的——便于管理——的脑袋罢了。

助学,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接受修理的机会,能够更接近于平均水平的活着。

sdsjm 发表于 2010-6-4 08:41:59

坐着慢慢学习

搬砖小工 发表于 2010-6-4 08:50:13

慢慢学习

清风 发表于 2010-6-4 12:28:13

慢慢学习

鬼女 发表于 2010-6-4 16:51:24

我坚持到了高中毕业,进了大学就完全放弃了。所以,我也成了一个普通人。呵呵。也许因为我是一个普通人,上的是一所普通大学,所以,这些现状,我看到的极少。所以,也很难理解这样的现象。
    不过,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有的时候,一种制度会有一种规则。就像一个游戏一样。如果我们不能改掉游戏规则,就要按着它去运转。
    外国的教育固然有它好的一面。但那是根于他们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国外有多少吸毒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犯罪率有统计过吗?受过高等教育的外国人,就没有自杀的和犯罪的吗?
    而我们有些人,却会动不动就拿外国的好的一面来比我们不好的一面。这种心理很奇怪。当然,也是可以这样来理解:出发点是好的,为了祖国的未来担扰。。。。。
    却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

    也许,这也有些源于我们的民族心理,有些自卑的成份。

常玉 发表于 2010-6-4 17:38:36

中国各种精神病人达到了1亿多人,其中1600万属于重型精神病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绿洲 发表于 2010-6-4 18:24:55

李子勋说:“像我这样来培养孩子,孩子就只能做一个普通人,”李子勋之语隐含信息就是教孩子做一个独特的普通人,是每个父母,甚至是这个时代的责任,有什么不好?都以一颗健康的向上的平常心对待孩子和教育孩子,呵呵,家庭就是另一番样子,社会就是另一番样子。尽量做好自己。

晨睿 发表于 2010-6-4 18:50:15

引用第7楼常玉于2010-06-04 17:38发表的:
中国各种精神病人达到了1亿多人,其中1600万属于重型精神病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我就是这个大单位的。

说实话,我还真对这个中心不熟。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李子勋也无能为力的现状--整个中国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