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自我概念与孩子健康成长。。。续
4,社会比较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社会化目标状态的最终实现,是个人不断进行自觉和不自觉选择的结果。并且,这种选择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不断加强的。
随着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广度深度都表现了明显的增加,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自我意识水平提高的一个直接效应,是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在明确评价和确认了自己的确切状况之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才能明确自己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自己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定向。没有明确行为定向的人是不能摆脱不安定感和焦虑的。由于青少年处于身体迅速成长、性发育趋于成熟及自我意识广度和深度飞速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自我评价需要更为强烈。
由于更多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个过程,称为社会比较。。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当人们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社会评价意义时,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
当孩子踏入学校,接触到了除父母之外的人,特别是同年龄的孩子,这种社会比较过程就开始。。。于是,会出现自卑现象、攀比成风现象,优越感。。。。。。。
孩子出现这些现象,从群体整体发展来说,是正常的,但是对于会影响孩子发展的一些现象,我们需要帮助期克服和引导。比如自卑,在家里的时候不觉出什么,但当看到了其他的孩子,与自己一样的年龄,却有着父母的宠爱,有着漂亮的衣服,有着各种玩具和零食,而自己却没有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引导和帮助。。。
当然,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是十分复杂的,确切知道自己的状态仅仅只是一个原因。实际上,尽管人们有方便的客观标准,但常常仍会进行比较。比如,一个学生知道考试得了满分,虽然满分是个客观的标准,说明考试没有错误,此时自身的结果是明确的,但学生并不会满足于知道自己的成绩,他们还会急切地想知道其他同学的成绩,并将自己的成绩与同学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比较不只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而且是为了了解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别人而获得成就感与自我肯定感。。
人们的自信心状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社会比较的性质及其社会化后果的指向。如果人们的自我胜任感得到确立,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肯定感,那么,他们的社会比较倾向于是积极导向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并且也存在着较多的自发的自我努力。毫无疑问,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的整个动机系统与心理结构和着积极的社会化方向发展。相反呢。。。。。
很显然,在人们,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胜任感和发展良好的自我肯定感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儿童时期,要多给他们以鼓励,甚至在青少年时期,家长对于孩子的问题,也应该是鼓励和表扬多,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任何问题,不要急于去否定,这有助于帮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肯定感。。。。
在我们资助孩子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我们的一句表扬的话,一句鼓励的话,一句支持的话,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积极的一生。。
我小的时候,由于特殊的家庭原因,一直是一个很自卑的孩子。我不希望,我是一个特别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尽管别人不从提起过什么,但是,心里的那股阴影,总是挥之不去。我从不敢去正视,别人也尽量避免提起。。。
所幸的是,我一路走来,总是遇到好心人。一路的鼓励一路的帮助。。尽管如此,在成年以后,那种孤独感还是时常存在,甚至于常常还是会滋生出一种绝望感。。。。这种绝望感,是从完整家庭成长出来的人,无法体会的。
即是说,家庭残缺的孩子,有一种东西,我个人认为是别人永远无法逆补的,唯有用爱去尽量抵消。。也许,会有一种方式方法行为,让孩子获得健康和快乐成长,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我想,那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了。。。。 心理学的老师!收益啊 鬼女,总是这么有见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