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女 发表于 2010-5-15 02:15:15

自我概念与孩子健康成长。。。。

      这个题目有点大。。也只是即兴起,与大家分享。。
    希望能够在资孩子过程中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学习。。。
    首先,要知道几个概念及意义:

    1,社会化:一个人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我想,这是所有活在社会上的人的最终目标,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当然,也是资助人对自己所资助的孩子的愿望。。。。
    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一方面,从社会化的连续性说,人生的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前一段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后一段的社会化会出现明显的困难。。如,一个儿童在进入青春期时尚没有形成清晰的性别差异概念,那么,他在进入青春期后会遇到明显困难。。。。。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是广泛的: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是。。。
    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一生中所担负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相应的,社会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也随着其社会角色的变化而改变。人生在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如,在作为在校的学生,他的角色是学生,那么他的任务是学习;而作为已经踏入社会的资助人,单纯从资助的角色来讲,他的任务是资助,帮助孩子成长。。。;而当孩子从学校踏入社会的时候,角色的转变,则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突,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特别关注与引导。。。

    2,个性化: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体验世界,决定着一个人如何自待自己和体验自己,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采取怎么样的行为方式来应对这个世界。。
    例如,一个孤僻的孩子,总是独来独往,它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冷漠,同样,也会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隔隔不入,自然,它所应对外界的方式便是:隔绝。。不与人交流。。或是害怕与人交流。。。

    3,角色: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社会身份,在校的孩子做为学生,也是一部分,即,学生身份)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区差别,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儿童与青少年的具体社会化环境将有所区别,各地区的具体教育措施也不尽相同,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儿童与青少年在面对这些区别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很好的认同于国家制订的教育目标,并被与这些教育目标有关的社会要求所引导呢?为使儿童与青少年在大社会影响下形成一致倾向的观念,我们这样来分析:

    其一,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同一性的核心。相应的,学校社会的接纳和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社会认可从来是人们自我价值的最重要的来源。一个人只有在得了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之后,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自我同一性,才能可能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对于成人而言,无论 一个人所做的事业多么地有益于人类社会,只要他还没有被社会认可而成为社会的一个部分,他就不可能有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并获得自我价值感,就难以建立真正的自尊与自信。。。。。。

    其二,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进行自我价值判断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照系。。一个人越是缺乏独立的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其社会判断与自我价值就越依赖于社会既存的状况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作为参照。具体到孩子与青少年,由于他们还没有发展起成熟的个人独立的评价体系,他们对于社会及他人和自身的正确和错误、成功和失败,应该和不应该及有价值和没有价值进行判断和取舍时,更倾向于依赖于社会所倡导的基本价值标准,年龄越小越是依赖于。。。初中生尚处于个人独立价值体系的发展时期,价值判断仍高度依赖于外部社会的引导,因而认知判断与行为也与大社会倡导的倾向保持高度一致性。。

    我们所资助的孩子应该是处在这个阶段居多,对他们而言,这个外部社会,除了父母和学校,可能再接触的,就是资助人。。。。。。对于贫困的孩子来讲,也许,对他们影响更大的,是资助人。。。。即是说,有的时候资助人的引导或许比老师和父母更为关键。。。。。这仅只是个人推断的观念。。。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很喜欢孩子,常常与他们玩得热火朝天,甚至于,在很多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听我的话。。。这源于,父母似乎是与生具来的,突然我的喜欢和关爱,让他们感觉到外部的关注是这样的,有新奇感。。。
而对于被资助的孩子来说,尽管,父母和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但他们还不会有那样清晰的意识,更会认为,资助人才是更广的社会。。。

(续。。。)

sdsjm 发表于 2010-5-15 05:43:11

佩服你的文采

清风 发表于 2010-5-15 08:43:01

鬼女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吗?

晨睿 发表于 2010-5-15 19:54:45

“ 我们所资助的孩子应该是处在这个阶段居多,对他们而言,这个外部社会,除了父母和学校,可能再接触的,就是资助人。。。。。。对于贫困的孩子来讲,也许,对他们影响更大的,是资助人。。。。即是说,有的时候资助人的引导或许比老师和父母更为关键。。。。。这仅只是个人推断的观念。。。” 这一段我比较赞同。

前一阵子也说过,要对资助的孩子的心理也情感进行关注,但是,如何关注,一直是个问题。

我们小的时候,有明确的口号和目标: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学赖宁,具体行为就是:多做好人好事,做了好事不留名;扶老太太过马路;自己吃小梨,大梨让给别人;班干部靠学习好和多干活得来;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等等...
现在呢?有什么口和目标?好像都是:多巴结老师和班干部,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跟陌生人说话,看见地上有钱包不要捡,别多管闲事,等等...

物欲横流的的社会,如何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干预?留待讨论......

鬼女 发表于 2010-5-16 01:37:14

是的。一方面,我们要为孩子将来踏上社会负责,社会上的种种,会出现的种种,与我们小时候所提倡的观念不一样,甚至是完全不一样,乃至相反相悖的现象,我们该如何来对孩子讲?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真、善、美,是永远让人愉快的,是永远美丽的。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如果,现在告诉毕孩子,我们应该永远怀有真善美的品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那无疑以现在的社会现象来看,这是一个谎言,等到将来再切实发现的时候,那将是一个无情的心理痛苦;但若现在告诉孩子:我们要学着提防坏人,有些人,是不可以相信的,不是所有的真诚都会换来真诚,有些人是不可以去帮的。。等等。。。这又如何忍心对一个还未踏上社会的孩子说得出口?


    如果我们说,我们八十年代的时候的观点,二十年后,已经大部分被颠覆;那么,再过二十年,现在的孩子如我们这般年纪的时候,会又是什么现象呢?

sdsjm 发表于 2010-5-16 03:44:03

引用第4楼鬼女于2010-05-16 01:37发表的:
      是的。一方面,我们要为孩子将来踏上社会负责,社会上的种种,会出现的种种,与我们小时候所提倡的观念不一样,甚至是完全不一样,乃至相反相悖的现象,我们该如何来对孩子讲?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真、善、美,是永远让人愉快的,是永远美丽的。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如果,现在告诉毕孩子,我们应该永远怀有真善美的品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那无疑以现在的社会现象来看,这是一个谎言,等到将来再切实发现的时候,那将是一个无情的心理痛苦;但若现在告诉孩子:我们要学着提防坏人,有些人,是不可以相信的,不是所有的真诚都会换来真诚,有些人是不可以去帮的。。等等。。。这又如何忍心对一个还未踏上社会的孩子说得出口?


.......
我推选你为论坛的心理老师!哪里的孩子心理有欠缺,就请你积极做孩子的心理调理!

常玉 发表于 2010-7-27 16:31:53

多才多艺,另平邑的绿洲也是学习心理咨询的。

常玉 发表于 2010-8-6 13:12:34

鬼女这段时间不见踪影了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我概念与孩子健康成长。。。。